陽明山國家公園雖位於亞熱帶氣候區,但受到下面兩項重要因素的影響,使本區植被的分布異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;首先,因為後火山活軌的影嚮,使區內土壤溫度偏高、缺鈣,且呈強酸性;再者,因為冬季東北季風直撲而下,帶來過多的雨量,氣溫亦明顯偏低,致使本區除了擁有亞熱帶雨林、暖溫帶常綠闊葉林與山脊矮草原等不同的植物帶外,甚至連生長於中央山脈海拔 2500 公尺的高山植物亦可在此見到蹤影。
夏天可看得到葉片似鴨掌的水鴨腳 秋海棠盛開的景象 3.4月可見金毛杜鵑開花盛況 狹瓣八仙為本園優勢陽性灌叢植物常見於林緣,花期5至7月
目前園區內的植物種類含部份馴化栽培種共約有 1,360 種,其生育環境包括了水生與陸生兩種衍生環境,而陸生環境大致又可粗分為芒草原、矢竹林、闊葉林與人工造林等四類。
因分布上之特殊意義,而足以做為園區代表的植物,包括鐘萼木、島槐、野鴉樁、大吳風草等;而原本分布在台灣中海拔的植物,如台灣掌葉槭、昆欄樹、高山酢醬草、傅氏唐松草、台灣龍膽、台灣藤漆、稀子蕨、魚鱗厥、韓氏烏毛蕨等在本區亦可見到。其他還包括台灣金線蓮、八角蓮、十大功勞、四照花、大屯杜鵑等特有或稀有植物,於園區內亦有分布。
在日照充足地區可找到倒地蜈蚣的倩影 夏枯草廣見於園內日照充足地區,因植株於夏季凋萎得名 過山龍廣見於向陽與乾燥坡面,為蕨類植物,因其植株蔓延甚長而得名
本區的「芒草」大多為「白背芒」,為中國芒的變種,是一種具韌性的禾本科植物,常生長於其他植物所不能忍受的地質、地形條件之下,可以說是台灣最常見的草本植物之一。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之白背芒,因生長區位的不同,而有著與其他地區不同外形上的變化;如小油坑、馬槽至冷水坑、大油坑至擎天崗一帶,因為受到火山地區高熱、強酸的侵蝕,土壤結構鬆散、上層淺薄,只有少數耐強酸的植物,如地衣、苔蘇、藍綠藻才能生存,而在火山熱霧籠罩下的坡面更只能生長芒草,形成廣闊的芒草原,它們的植株比起其他地區的芒草要矮小的多,花穗也由原來的白色替換呈紅色,每年十月間,鮮紅的花在盛開,蔚為本區特有的芒草原景觀。
矢竹,又稱箭竹,其高度約僅1、2公尺,竹桿細而堅韌,以往原住民常將其製成箭桿,所以才有此一名稱。陽明山區生長的這種,是台灣三種矢竹中的「包籜矢竹」,它們大多分布於陽明山區海拔 800 公尺以上的背風坡面,例如:竹子山、小觀音山、大屯山、七星山等山脈的稜線上,是園區內重要的優勢植物之一。
闊葉林大約分布在海拔 500 公尺到 900 公尺的範圍,主要以高大的樟科植物為主,例如:常見的紅楠、大葉楠、伴生著昆欄樹、楓香、山櫻、楊桐、墨點櫻桃等各類喬木及柃木、長梗紫麻、狹瓣八仙花、燈稱花等低矮的灌木,配合著草本植物和穿梭林間的藤蔓植物,構成本區極具垂直變化的植物世界,提供各種鳥類、昆蟲、哺乳動物、兩棲類動物等絕佳的棲息、覓食與活動空間。
七星山穀精草 水毛花 台灣水韭
水生植物大多介布於火山口川沼澤濕地與池沼內, 例如大屯池、二子坪、夢幻湖、向天池、磺嘴池、 大尖後山出沼澤區等地點,而又以七星山腰的夢幻湖最為著名; 當地海拔約 850 公尺, 湖底腐植土深厚,在眾多水生植物中有一種稀有的水生蕨類-台灣水韭,其外形 與我們口常食用的韭菜相似,惟植株較小, 為本區最特殊的沈水植物;其他的伴生植物還有七星山穀精草、日本針蘭、水毛花、燈心草、荸薺等等。這些池沼受到雨量的影嚮,水量隨季節而有很大的變化,因此池中的植物亦很難將其單純歸類為沈水、挺水或濕生植物,通常多兼具了二或三種生態地位的特質。
更深入的網站介紹:http://www.ymsnp.gov.tw/web/resource3a.aspx